简介

大明皇弟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4章 为新学阁臣生龃(4/5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张翰正勾头走路,万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上刘健,心里有些慌张,开口说话便不太自然:“啊,是首辅大人,小人不知道首辅大人会在这里。”

刘健瞥见张翰手中拿着一个已经缄口的足有寸把厚的信札,便问道:“你手上拿的什么?”

张翰干笑了笑,说:“是李阁老让我送给司礼监的。”

“啊?送司礼监?怕是送给萧公公的吧!”刘健厉声一喝,“张翰你说实话。”

张翰站在原地不做声,那忸怩不安的神情,算是默认了。

“写的什么?”刘健追问。

“首辅大人,小的的确不知。”

刘健烦躁的挥挥手,张翰逃避瘟疫似的走了。望着他的背影,刘健懊恼万分心绪烦乱……

打从刘健天顺四年登第成为庶吉士后,已历英宗、宪宗、弘治三朝,就一直置身在京城的政治漩涡之中。明朝内阁辅臣几乎清一色都由大学士担任,而大学士又必须是翰林院出身。

每次京城会试中放榜的进士,只有极少数被主考官看中的俊才,才有可能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。庶吉士虽然也算是一个九品官,但并无实职,只是留院研究历朝经籍典故、治国用人之术,以备日后晋升为侍读侍讲,作为皇帝顾问的储备人才。

因此,一旦被选为庶吉士,就是通常所说的点了翰林,前程就不可限量。选中庶吉士的人不一定都能入阁,但自永乐皇帝至宪宗皇帝这一百多年间,进入内阁的八十一位大臣,绝大部分都是庶吉士出身。

刘健与李东阳、谢迁,以及即将入阁的焦芳,四人都是庶吉士出身。朱元璋开国之初,承袭元朝政体,设中书省及丞相之职,后因丞相胡惟庸谋反,朱元璋借机诛杀“胡党”近七万人,并决定废除中书省,永远撤消丞相之职,同时下旨说“今后谁敢言设丞相者,杀无赦”。

撤了中书省,总得有人给皇帝办事,于是,内阁就应运而生。内阁起初只是作为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存在。入阁的学士,官阶不得超过五品。

朱棣死后是仁宗朝,由于阁臣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三人深得皇上眷顾,受宠日深。仁宗遂让他们处理朝中大事。阁臣操持权柄,就此开了先河。

内阁首辅从此成了柄国之臣,与宰相无异,只是名义不同罢了。作为权力中枢的内阁,从此也就成了争权夺利刀光剑影之地。

阁臣们虽然都是庶吉士出身,但为专权,不惜陷同门同种于死地。他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,但他并没有因此退却,相反,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入阁的决心。

堂堂七尺须眉,既入仕途,不入阁,不当首辅,又怎能把自己的满腹经纶用来报效皇上报效国家呢?经历几番风雨,几次坎坷,总算如愿以偿。

从弘治十一年开始,刘健担任内阁首辅并兼吏部尚书,兼朝政、人事大权于一身,加之弘治皇帝信任,诸多事情对他倚重,让他放手去干,这给他施展才干提供了极好机会。

十年来他经天纬地,颇申其志;责难陈善,实乃独裁。满朝文武,进退予夺,无不看元辅颜色。但春风得意之时,亦是隐忧酝酿之日。刘健初任首辅时,李东阳尚未入阁,有马文升、谢迁、刘大夏、李敏四位阁臣。

这四人资格均在李东阳之上,与刘健相比差不多,都是三朝老臣。除谢迁有长者之风遇事忍让,马文升、刘大夏两人都同刘健一样恃才傲物,得理不让人。

俗话说,一个圈子里拴不住两头叫骡子。何况有了三个。内阁从此成了争吵甚至肉搏之地。脾气火爆的刘大夏,好几次为了丁点小事,竟与刘健老拳相向。

马文升虽然恪守“君子动口不动手”的古训,但天生一副好嗓子,经常与首辅叫板,骂得唾沫星子乱飞,声音响彻内阁大院。朝廷机枢重地,成何体统!刘健每次都恨得牙痒痒的。

他毕竟在京城官场练摊三十多年,“窝里斗”一整套学问烂熟于胸,应用起来娴熟自如。首先,他把李东阳推荐入阁,团结起来与其他两人抗衡,两人多年交情,关键时候,李东阳帮刘健说话。

阵脚既稳,然后瞅准时机各个击破,因此,在他的暗中操作下,两年时间内,马文升、刘大夏、李敏三位阁臣相继致仕。除李敏是自己看着没意思上本请求回乡外,另外两位都是被刘健想尽了办法,逐出内阁的。

所以,到了弘治十七年底,内阁就只剩下刘健、李东阳和谢迁三人了。内阁算是平静了两年,自从弘治财税改革以后,宫府形势又顿时变得扑朔迷离。

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的刘健,突然发现真正的对手不是什么马文升和刘大夏,而是自己昔日的挚友,现在位居次辅的李东阳!

平心而论,刘健觉得李东阳的才能,不但远在马文升和刘大夏之上,就是大明开国以来的所有阁臣,也没有几个人的才能盖得过他。一旦意识到这一点,刘健更感到猛虎在侧,威胁巨大,也就特别注意李东阳的一言一行。

三年前,弘治二十年某一日,在乾清宫东暖阁中,他与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因为政务争吵起来。李东阳出面解劝,貌似公正,实际上却在偏袒萧敬。几乎就在那一刻,刘健在心中作出决定,一定要把李东阳赶出内阁,而且事不宜迟,越快越好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大明皇弟请大家收藏:(m.56shuku8.com)大明皇弟56书库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