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大明皇弟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8章 能以天下为一家(3/5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朝廷之所以大力推广新学,以本王的看法,王阳明先生就切实做到了与时俱进,推陈出新。毫不客气的讲,新学就是目前最符合这个时代的儒家思想。因此,本王可以这样讲,王阳明先生可以称作当代圣人。”

此言一出,下面一片哗然。朱厚炜胆子很大,当着这么多读书人的面,竟然提出要批判孔子的学问,又把王阳明捧得这么高。很多人真心有些接受不了。

听到这段话,坐在左手的李东阳转头看着照壁上那龙飞凤舞的两行字,顿时浮想联翩。细看朱厚炜的这副对联,上联取自《孟子》中“圣人治天下,使有菽粟如水火”句,下联取自《礼记·礼运》篇中“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”句。显然,齐王隐含的意思是把王阳明比作当代“圣人”。这评价是不是有些太高,太过分了!?

朱厚炜双手朝下压了压,等下面安静下来。这才继续说:“诸位不要过分紧张,本王没有否定孔圣人的意思。本王刚刚所讲的批判,并非是否定,而是一种创新发展。诸位平心静气的想一想,孔夫子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,那时候还是青铜时代,生产力非常的落后,你不能要求一个青铜时代人的学问,能够把铁器时代的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一一解决,这既不现实,也对孔圣人要求过于苛刻了。”

听到这样的话,下面的人渐渐平静下来,冷静的想一想,觉得齐王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。朱厚炜点点头,继续往下说:

“既然圣人想不了那么远,那么,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孔圣人的思想呢?本王认为可以认真的研读一下《论语》这本伟大的著作。我读《论语》的感受,首先应该是‘好学’。一部《论语》,“学”字讲了六十四次。其第一篇第一句话就是: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这句话就是《论语》的符号,是体现孔子好学精神的代表。

那么我们应该从孔圣人身上学到什么呢?孔子提出读书人要学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和射、御、书、数。怎样学习呢?孔子说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

朱厚炜声音突然变得高亢,他一手插腰,一手在空中飞舞,语言变得很有感染力。仿佛希特勒在演讲:“有了学问,好比站在山上,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。没有学问,如在暗沟里走路,摸索不着,那会苦煞人。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,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,必须从不自满开始。对自己,‘学而不厌’,对人家,‘诲人不倦’,我们应取这种态度。

孔夫子能够向别人学习长处,本王觉得很困惑,大明现在很多的读书人不愿意向他人学习,排斥新学,为什么不像孔子一样,学一学其他人的学问?孔夫子提倡学习数学,现在数学发展了,有了数理化,为什么就不能学呢?这根本就违背了儒家的初衷。固步自封,唯我独尊。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。”

说到这里,朱厚炜扫了一眼台下,神情严肃的说道:“众所周知,自景泰以后,国子监学风越来越颓废,很少有学生真正去钻研学问。学渝教学也是照本宣科,思想僵化。教着也昏昏,学者也昏昏,这如何使人进步?这种歪风一定要纠正过来。既然诸位都是大明帝国的未来精英,国家未来的栋梁,大家就要努力学习,不可落后,不可躲懒睡觉。

从前孔子的学生宰予,他在白天睡觉,孔子骂他‘朽木不可雕也’,对于我们国子监中那些躲懒的人,也可以这样讲一讲,但是对学习有成绩的,就要奖赏,有赏有罚,赏罚严明。国子监将设立奖学金,奖励那些勤奋好学者,重新树立国子监的新学风。”

朱厚炜大手一挥,语气坚定地说:“做学问不要拘泥于形式,理论要联系实际,我们要向历史学习,向科学学习,向实践学习,向芸芸众生学习,本王最讨厌那些读死书的人,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,要学以致用。孔子曾讲的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学以致其道”和“择其善者而从之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
“另外,本王在这里也要善意的提醒在座的各位。我们每个人应该多学一点历史知识。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,或懂得甚少,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,这是要不得的。我们学习孔子的思想,要与历史相结合。只有结合历史,我们才能领会孔子思想的真谛。我们不要割断历史,要学会懂得华夏,不但要懂得华夏的今天,还要真正懂得华夏的昨天和前天。“

”不要死读书,要将学与问结合起来。《论语·八佾篇》记载:“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以此可见,孔夫子读书是讲究不耻下问的。大明的太学生应该迈开你的两脚,到大明的各个地方去走走,学习孔夫子的‘每事问’,只有这样,任凭什么庸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。”

“我们高高在上的官员也一样,也要将学与问结合起来。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基层官员,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。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,要‘不耻下问’,要善于倾听下面官员的意见。先做学生,然后再做先生;先向下面亲民官请教,然后再下命令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大明皇弟请大家收藏:(m.56shuku8.com)大明皇弟56书库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