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大明皇弟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2章 波急浪高风更起(4/5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李言闻这么一说,朱厚炜顿时醒悟过来。难怪这么大的岛上,看不到一点有人曾经活动过的踪迹。为了验证,朱厚炜让几个水兵在沙滩上挖掘。像这种火山岛,虽然没有淡水湖,但沙子有富集雨水的作用,向下挖几米可能渗出能够饮用的淡水。

上岸的人不少,水兵在不同的地点挖了十几个坑,的确没有发现淡水。果然被李言闻说中了,朱厚炜吐了一句国骂。这座岛屿不能让舰队休整。那唯一的用处就是补充新鲜食物了。

让水兵更惊喜的是,岛上发现了很多偌大的螃蟹,这为食谱又加了一道菜。珊瑚礁的潟湖是鱼类聚集的地区。各船都派出小艇,放下拖网在潟湖中捕鱼,登莱的水兵基本上是渔民出身,做起来那叫个轻车熟路。

士兵们忙着准备晚餐时,朱厚炜最终确定了所处的位置。这里确实是巴坦群岛中最靠北的环礁火山岛。有了经纬度,对于朱厚炜来说就是开了地图。他看向海图的西南边,距离他曾经去过的黄岩岛,还有三天的航程。

第二天早晨,舰队继续出发,临走之前,朱厚炜埋下一块石碑,上书:“此乃大明神圣领土,犯我大明者,虽远必诛。”后面是他的署名和立碑的日期。

这次出来,朱厚炜让石匠专门准备了上百块石碑当做压舱石,他打算见到一个岛屿就埋上一块,以示主权。其他人不知道这位王爷为何要这样做,反正卫王喜欢,那就随他好了。

第十七天上午辰时,舰队刚过黄岩岛,天气突然转坏,海上刮起了六七级风。这也很容易理解,目前正好是南海台风多发的季节,再次遭遇台风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。无奈之下,朱厚炜也只能吐槽自己运气太坏。

这个年代,在海上行船,远不像后世电影电视上演的那么浪漫。可以说所有的船员,不管你高低贵贱,全特么的是提着脑袋在玩命。想想看,后世那么好的钢铁船只每年还会发生几起海难,何况是这个年代的木头船。

连续三天从早到晚都是大风,风速等级差不多有十米每秒以上,风力六七级的样子。这种风速是个什么概念呢?要是在陆地上,粗树枝会被吹得来回乱晃,电线会发出呜呜的鸣叫,打伞已经很困难了。

到了海上,就是天地间白茫茫一片,海浪会被大风吹碎,全是水花,浪高在三四米左右,几十米长的船前后摆动幅度能达到三四十度,船头刚刚抬起,眼看着又扎向了无底深渊。假如你不晕船,那就千万别看船头,盯着看几分钟,立马就得吐。

有人说,这么大的风应该可以乘风破浪,御风而行多美啊!如果让这些海员听见,非把你扔下海不可。不管是顶风、侧风还是顺风,风力越大、风速越高,船帆越得降,否则桅杆就受不了了,咔嚓一声大家全都得完蛋。

如何在大风中行船,这就考验一个船长的水平了,他不光要对风力、风速有了解,还得了解自己船只的状况,既能充分利用风力为船只提供足够的动力,又不至于把桅杆玩坏,留出充裕的余量。训练了这么多年,现在正是考验这些船长综合素质的时候了。

船长们应变的表现让朱厚炜很满意,到目前为止,这些菜鸟船长还没有出现应对失措的情况,没有人慌乱,都非常的镇定。整个编队还保持着基本的队形,没有任何一艘船掉队。

到了晚上,三根桅杆顶上就会挂起三串大马灯,这些马灯是特制的,外形很像后世老火车站调度时用的那种信号灯。

信号灯前面有个百叶格栅,依靠简单的灯光闪烁数量变化,配合摩尔斯密码,各船之间可以互相传送简单的语句,白天舰队使用信号旗联络,晚上就用信号灯。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这个时代也是独一份儿,最先进的,没有之一。

当然了,这种先进也是相对而言。这需要有一个前提,不管是旗语还是灯光信号,都需要天气帮忙。如果海况太恶劣,阴天下雨和大雾,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,一旦脱离了编队,也别费劲去找别的船只,直接自己导航去最近的一个汇合点等着吧。

这场风暴足足刮了三天,直到出海第二十天早晨才开始平息,天空渐渐的又成了蓝天白云。到了中午的时候,天空中终于出现了海鸟,前面离陆地或者海岛已经不远了。如果六分仪没出错,前方的海岸线应该就是吕宋岛。

这个时代的大明官员,对吕宋这个名字并不陌生,比如陈汝、李言闻等人就非常熟悉这个地方与大明的渊源。吕宋盛产黄金,物产丰饶,贸易繁荣,曾于1372年(中国明洪武五年)至1410年(明永乐八年)间三次遣使访问中国,明朝也于1405年遣使报聘。

明永乐三年(1405年),三保太监郑和统率巨型舰队至吕宋,即奉永乐帝诏书委任晋江华侨领袖许柴佬为吕宋总督,统揽该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大权,在任长达近二十年(1405-1424年)。

此期间许柴佬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,施行孔儒礼仁之治,传播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,大兴造船、纺织、制陶、种茶诸业,为吕宋社会稳定、经贸发展、文艺繁荣作出了贡献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大明皇弟请大家收藏:(m.56shuku8.com)大明皇弟56书库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